去产能大潮下的小人生“走出来才发现,外面的世界并不可怕” IN
^KE T
新华社合肥1月26日新媒体专电(记者张紫赟)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,国家下达去产能令,全国分流安置近70万钢煤职工,安徽两淮地区是全国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,拥有近60年历史的淮北矿业集团,2016年共压减产能339万吨,转岗分流职工7019人。 I; k+4hp
一直被认为“能力结构单一、社会关系单一”的矿工们走出矿井、走入社会后的生活如何?留下来的职工,经历市场回暖后,是否仍然面临困境?临近春节,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走近煤炭职工群体,听他们说说去产能大潮中自己的故事。 (lV1k`[/
[font=微软雅黑]85后罗全胜:矿工变身跨境电商“大卖家”[/font] :
^y^#y
: Z
}r`
如果不是连续下跌的工资,罗全胜说自己也许会在煤矿工作一辈子。2016年开始,淮北矿业集团陆续出台了鼓励分流职工创业的扶持政策,重燃了罗全胜的创业激情。 B$08
2008年,正处于中国煤炭业的黄金十年发展期,无数人因此暴富,也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就业。那一年,18岁的罗全胜刚刚高中毕业,在填写大学志愿时,毫不犹豫填写了与煤炭行业相关的“通风与安全”方向。对于在煤炭资源大市中出生、成长的罗全胜而言,煤炭职工是他心中的“铁饭碗”“金饭碗”。 31NSt_
四年后,大学毕业的罗全胜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家乡淮北市,以瓦斯检查工的身份进入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矿。“虽然也想过创业,但是稳定的想法压倒了一切。尤其刚参加工作那时,每月工资就高达6000到8000元,远远超过在其他岗位就业的同学。更确信自己选对了。”他说。 PLLa{
可这种“好日子”维持不到一年,2012年起中国煤炭行业历经风云突变,产能大大超出了需求,煤价一路下跌,煤炭职工们的收入开始逐渐下滑。 vq?;U7){
“即使那时候,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煤炭企业。”那一年,罗全胜所在矿井的团委书记离职,他在岗位竞选中脱颖而出,工作由“地下”转入“地上”。 P"
,; x
经过在团委书记岗位上多年历练,罗全胜逐渐从刚出校门的“毛头小伙”成长为职工心中勤劳能干的“多面手”罗书记。2015年底,随着煤炭价格跌入“冰点”,和其他煤炭企业一样,淮北矿业集团开始大幅压减除一线工人之外岗位的工资。越是管理岗位,工资下降越厉害。当时,罗全胜每月的工资只有460元,连支付每个月的房贷、油费都不够,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”。 |0 t<< |